古代中西方鞋履的设计比较(3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古代西方男子可着靴,女子一般不穿靴,在穿着上也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。从中世纪至14世纪末,鞋子的样式更像是一种“有鞋底的袜子”,鞋身较软,鞋
古代西方男子可着靴,女子一般不穿靴,在穿着上也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。从中世纪至14世纪末,鞋子的样式更像是一种“有鞋底的袜子”,鞋身较软,鞋头长而尖,男女皆可穿着。15世纪后男女鞋履样式、色彩及工艺开始有了较大区别。男鞋一般采用黑色皮革制成的皮鞋,女鞋则更多地使用丝绸、织锦、绸缎或麻布等。17世纪后半页男鞋上也装饰有缎带或珠宝,显示出一种阴柔美。
精神属性的差异性
中西方早期的鞋履并无性别之分,男女所穿着的鞋履样式相同,后逐渐有所区别。进入阶级社会后,鞋履开始体现出明显的等级之分。鞋履不仅是服装的配饰品,也是民俗文化、民族精神的折射。从精神属性来看,二者基本相同,又略有区别。
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是:“托物言志,追求美满,真情流露,企盼祝愿”[5]。因此,中国古代有将童鞋做成“虎头鞋”等的传统,寄托了庇护与祈福的意义。近代女子的绣鞋又有展示其“女红”与表现美好的意义。同时,受传统礼教文化的影响,中国传统服饰也被“约之以礼”,各社会阶层在着装也需遵循相应的规定,包括鞋履在内的服饰品也是“礼”的物化。鞋履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内涵,同时还具有表征身份的社会功能,这种属性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打破。
西方鞋履的发展早期,也有着严格的等级穿着规范。至文艺复兴运动后,人文主义精神兴起,强调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审美趣味的追求。此时阶级与阶层的观念变得愈加薄弱,人们开始追求服饰的装饰性更大于其等级性。鞋履不再作为阶级与阶层的象征,而更加强调其单纯的美观与装饰性。在削弱了其政治象征意义的同时,增强了其财富象征性,这也是西方商品社会的产物及特点。
注释:
[1] 周锡保:《中国古代服饰史》,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,第2页。
[2] 穆舜英:《楼兰古墓地发掘简况》,《考察与研究》,1987年第7期。
[3] 交道义:《长沙楚墓》,《考古学报》,1959年第1期。
[4] 崔 豹:《古今注·卷上·舆服第一》。
文章来源:《中国皮革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pgzz.cn/qikandaodu/2021/0421/504.html
上一篇:皮雕艺术及其技法探索
下一篇:朱心明皮革上蚀刻的西藏情怀